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盘锦KTV招聘网 > 盘锦热点资讯 > 盘锦名言/句子 >  孝廉举至中央后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郎官作为皇帝的侍从

孝廉举至中央后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郎官作为皇帝的侍从

2022-11-19 10:03:39 发布 浏览 343 次

孝廉举至中央后,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郎官,作为皇帝的侍从。其目的一方面在于考察其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使之熟悉行政事务。孝廉在宫里待几年后,一般便能被任命到地方上做官或者留在中央任职。举孝廉后来成为汉代人才选拔的最重要途径,“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西汉的举孝廉比较严格,被举者如被发现不合标准,举者要承担责任,被贬秩、免官。但到东汉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孝廉名额基本被各郡里的大门第之家所垄断,举孝廉制度名存实亡,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魏晋之际,九品中正制代替了举孝廉,但明清时期的举人仍俗称孝廉。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最早由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所创。三国时期,一方面由于乱世之中的士人大多流离失所,主要凭借宗族乡党评价的汉代举孝廉制度在操作手段上已经不太现实;另一方面,曹操为加强政府对人才选拔的控制力,采取了下派专门官员到各处评定选拔人才的方法。后来曹丕为拉拢士族,将这种办法定为制度,即九品中正制。其具体操作方法是由政府在各州郡派驻名为中正的官员,中正依据家世、道德、才能三个角度评议各州郡中人物,具体分为九品,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将评议结果汇报中央,中央则根据中正的评议结果来对这些人才分别委以官职。

九品中正制初行时非常有效,为曹魏政权有效地遴选了大量的人才,当初曹操帐下之所以人才济济与此制度不无关系,这也是魏国最终得以统一三国重要的制度保障(晋实际上是魏的继续)。但到魏国晚期及晋朝,由于门阀政治的兴起,中正们评议人才逐渐忽略才德,而仅以家世为标准,所选人才基本为世家大族,以至于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仅是世族统治的工具。到南北朝之际,由于北方政权多为少数民族建立,九品中正制更趋衰微。到隋朝科举制度建立,九品中正制遂废。

什么是科举制?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