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羹不调以盐、菜的肉汁平好恶据孔疏即“均平好恶”节制、调节好
大羹:不调以盐、菜的肉汁。
平好恶:据孔疏即“均平好恶”,节制、调节好恶之情。
音产生于人的内心,乐是可以通达人事伦理的。因此,禽兽只懂得声而不懂得音;庶民大众只懂得音而不懂得乐。唯有君子是能够懂得乐的。因此,从审察声而懂得音,从审察音而懂得乐,从审察乐而懂得政治,这样,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完备了。不懂何谓声的人,就不能与他讨论音;不懂何谓音的人,就不能与他讨论乐。懂得了乐,就接近于懂得礼了。礼、乐都懂,都有心得,称之为有德。德,就是有得于礼乐。所以,乐的规模盛大隆重,不是为穷极地满足对音乐欣赏;举行食飨之礼,不是为穷极地满足对美味的享受。伴奏《清庙》乐章的瑟,拨着红色的弦,疏通琴底的调音孔,一人领唱,三人应和咏叹,形式简朴但余音袅袅。大飨之礼,将实为清水的玄酒放在上位,俎上摆置的是未经烹调的生鱼,肉汁里不用盐、菜调和,食物简单却余味无穷。所以,先王制礼作乐,并不是用以穷极口腹耳目等感官的欲望,而是用以教导人民节制欲望、平衡好恶,进而归返人性的正道。
.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静:平静,指人初生时没有外物的影响,还没有情感、欲望的躁动。
知(zhì)知:前“知”同“智”,指心智;后“知”为感知、知晓。
天理:上天之理,犹天性,指天所决定的人的本性,即天赋善性。
人化物:人化于物,即人天赋的善性受外物影响而异化。
人生之初是平静的,没有情欲的躁动,这是天赋的本性;感受到外物影响而心动,这是人的本性产生的欲求。外物来到,人性的智便不断地感知它,然后内心就表现出好恶。如果好恶在内心无法制约,智又被外物诱惑,不能回到自身初生时平静的本性,天理就泯灭了。外物对人的影响是无穷尽的,倘若人的内心好恶没有节制,这样,随着外物的到来,人就渐渐被物化了。人被物化,就会泯灭天理而穷尽欲求。于是就有了悖乱叛逆、狡诈虚伪之心,有了骄纵淫逸、为非作乱之事。所以,强者胁迫弱者,多数欺侮少数,聪明人欺骗愚钝者,胆大的凌辱胆小的,有病的人无法治病疗养,老人、幼童、丧父的孤儿、丧子的独身老人,都找不到安置之所,这是导致国家社会大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