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琵琶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诗诗中对琵琶女寄予深切的
学士琵琶: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诗,诗中对琵琶女寄予深切的同情,并有感于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而格外伤感。
天一涯:天各一方。指相隔遥远。
【评析】 李致远,生平事迹不详。元代仇远《金渊集》卷二有《和李致远君深秀才》诗,说他“子亦固穷忘怨尤”,“一飘陋巷誓不出,孤云野鹤心自由”。孙楷第《元曲家考略》据此认为李致远当名深字致远,并疑其为溧阳(今属江苏省)人。李致远所著杂剧仅存《还牢末》一种,散曲今存小令26首,套数套。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玉匣昆吾”。
这首小令题为“晚秋”,描写离情别绪。别离本已令人黯然销魂,更何况是在凄凉萧瑟的晚秋时节,两两叠加,写得无限哀婉。
作者并未如类似作品先绘晚秋之凄景,而是以两个著名典故来抒其别情,开篇不仅点题,而且调动了读者的丰富联想。“陈王罗袜”典出陈思王曹植的《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学士琵琶”典出白居易《琵琶行》。曹植与洛神偶然邂逅,惊鸿一瞥后使含情痛别;白居易与琵琶女萍水相逢,“同为人涯沦落人”,两者均为昙花一现之短暂情缘,而“梦断”与“情伤”更说明这段情缘注定无法实现。开头奠定的这种悲剧基调在后文一直贯穿始终。第三句“又见西风换年华”,既点明时令,又暗含羁旅漂泊,年华易逝之感。末三句写离别的场景,“泪酒”和“秋花”两个意象,简洁而又形象地写出了离别时的哀伤与悲凉。从此以后,两人天各一方,这一场短暂的邂逅也会随之烟消云散,再也无处找寻,叫人怎不伤感?
全曲短短六句,却写得委曲毕尽,每一句都好似诗人内心深处的一声叹唱。开篇的两个典故与后文的送别场面都暗合“晚秋”之题面,可谓构思精巧,意味深长。
[双调]落梅风
斜阳外,春雨足,风吹皱一池寒玉。画楼中有人情正苦,杜鹃声莫啼归去。
寒玉:指清冷而净洁的水。此句化用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意。
杜鹃:传说为蜀帝杜宇所化,叫声凄惨,听上去好似“不如归去”。
【赏析】李致远善写离情别绪,这首小令寓离情于春景,情调婉约,精致柔美。
首二句写春日暮景。这是一个春天的黄昏,雨后初晴,“斜阳外”显得极为落寞,而“春雨足”突出了之前那场春雨的持续时间之长与雨势之大,在一场大雨过后,整个世界异常安静。这种春天的暮景极易引起女子的相思愁绪。第三句点出闺中相思:春雨过后,水势上涨,春风不仅吹皱了“一池寒玉”,同时也吹皱了女主人公的心湖。这一句化用冯延巳《谒金门》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用得颇为巧妙,将外界景物与所抒之情结合起来,令人回味不已,同时也引起下文。后二句写情,正面点题,直接道出离人之“苦”。“画楼”暗示了女主人公的身份,“有人情正苦”直言画楼中的女子正饱受离情折磨。末句以杜鹃声声,代言其愁苦,女主人公对离人的企盼都隐含在这声声鸟啼中。
此曲用语含蓄,由景入情,将相思之苦表达得极为深沉。其文虽短,但却写得格律谨严,韵味十足。
[越调]小桃红
碧桃
秾华不喜污天真,玉瘦东风困。汉阙佳人足风韵。唾成痕,翠裙剪剪琼肌嫩。高情厌春,玉容含恨,不赚武陵人。
碧桃:桃的变种。春季开花。花重瓣,白色、粉红至深红,或洒金。不结果实。
- 常在花间走活过九十九 五种有美容功能的鲜花[图]
- 北京自由行 北京更多更好玩的新景点[图]
-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图]
- 曾参杀人释义“曾参杀人”比喻流言可畏此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图]
- 疑义相与析 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络纬昆虫名[图]
- 【译文】,在我受到外界条件及人生欲望的羁绊拘束之时我感觉到我[图]
- 丞相王导拜授扬州刺史之时到他那里去的宾客几百人都受到了很亲切[图]
- 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暗虚心而弱志是故群臣辐凑并进无愚智贤不[图]
- 彝常规常法训教训于帝其训顺着上帝“不要偏不要斜应当遵循君王的[图]
- 擅擅长艺古有六艺之说一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基本技能[图]